2012年1月5日星期四

張華:《天與地》的中國元素




《天與地》走了,卻創下很多紀錄,必定在香港電視史佔重要一席。其口碑之佳、收視之差,確是「天與地」;在中國政府下達禁播該劇命令後,收視率反彈四、五成,跟之前也形成「天與地」的強烈對比;中國政府與廣大視迷對待該劇的態度,一個愛之欲其永不大結局,另一個恨之欲置其死地,同樣「天與地」。

本來《天與地》只是我城故事,講述的是人性,以及「 This city is dying(這個城市正步向死亡)」的種種社會問題,跟中國沒有直接關係。不過,在監製戚其義及編劇周旭明披露該劇創作靈感來自「六四」後,情況便有所有不同,很多人開始對號入座,說這個主角代表當年的李鵬、那個代表趙紫陽,另一個代表絕不放棄理想的學生,還有一個就是逃避理想的轉軚者。
更甚者,北京官員本來也跟師奶們一樣,看得一頭霧水,但在戚、周兩人點破後,終於看到了一些「六四」隱喻,於是下達禁播令。而結果適得其反,粵港兩地之後掀起爭看《天與地》熱潮。這不僅是逆反心理,更重要的是,過去中國政府禁書、禁報、禁歌、禁劇、禁戲的命令,都形同「品質保證書」,證明這些被禁產品的質量都是一流的,值得一看細看。於是,禁書一紙風行,禁歌、禁劇等都風靡一時。而今次《天與地》禁令,也再次證明官方「品質保證書」的含金量,因為該劇大結局確實很精采,很多粵港觀眾都被那幕演唱會感動到流下熱淚!
看來,中共是最有「六四情結」的一群。有網民揶揄說,《天與地》的隱喻其實暗藏在劇名筆劃,天字四劃,地字六劃,「六四」也!若此說成立,則「天地」圖書、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提及的「天地」會、「天后站」等,也應被禁;深圳「地王」大廈應拆,北京「天安」門應改名,而地下「六合」彩更應嚴打。

不過,《天與地》的最大中國元素並非「六四」,而是劇名就道出了當今的中國現實:官與民的世界,「天與地」!

大部份幹部和家人都能吃上特別供應的有機食品及安心菜,且公款吃珍饈喝美酒抽名煙,已是家常便飯;老百姓生活艱困,清茶淡飯之餘,還要擔心地溝油、毒奶粉、瘦肉精豬肉、農藥蔬菜。幹部出行坐名車,並有警車開路;老百姓上下班時要千辛萬苦才能擠上公車,還要為小孩乘坐的破舊及報廢校車提心吊膽。更重要的是,幹部權力極大,且可隨意濫用,甚至可以變錢、安排子女入官入仕,而他們濫權及以權謀私的代價,全部由老百姓承受。
畸型的政治制度,造成了官民世界的「天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