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明報社評: 特首參選人有責任推動民主進程




關於下任特首選舉,社會期望透過參選人良性互動,累積經驗,豐富選舉文化,作為2017年特首普選的參考,我們高興看到中央也作如是想。提名期將至,迄今除了民主派參選人的表現較符合社會期望,建制派兩名參選人的表現則未盡人意,唐英年和梁振英應該體認參選肩負推動民主進程的責任,在未來約兩個月急起直追,本諸理念、政綱,本覑良性互動,讓選委和市民透過公開活動,判別誰較適合領導香港,為民主選舉文化寫下新一頁。

普選特首是重要民主進程  中央期望今次選舉樹立典範

回顧今次特首選舉歷程,粗略可分為勸退論、欽點論和競爭論3個階段。勸退論早已落空,隨覑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李建國,本月中在珠海與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會面時的一席話,欽點論也可以休矣。當時李建國點名說唐英年和梁振英同屬中央可接受人選,又期望選舉是公平、公開、公正的君子之爭,希望今次選舉會為2017年普選特首樹立典範。

李建國這番話,被解讀為中央樂見唐、梁二人透過競爭,贏得市民認同和選委投票支持,然後由中央任命為特首,所以,特首選舉處於競爭階段,相信在選委會有投票結果之前,都會處於這個狀態。李建國除了間接否定欽點論,他所說「樹立典範」也十分重要。2017年普選特首,是香港政治民主化重要進程,若今次特首選舉有示範作用,首先在民主成分要有可供借鑑之處。

中央雖然不接受民主派參選人,但是今次民主派建立的初選機制值得肯定。何俊仁和馮檢基兩名民主派參選人,同場論政和出席政策辯論,然後透過民調和全民投票,選出何俊仁代表民主派參選特首。從過程看來,何、馮二人做到君子之爭,若說「樹立典範」,他們為2017年民主派參與普選特首,創下了可供遵循的先例。

至於唐英年和梁振英二人,在樹立典範方面,與民主派比較可謂大落後。記得在勸退論充斥之時,有意見認為建制派可以設計一個初選機制,選出一名代表參選特首,豈料中央的想法更進一步,沒有初選,而是讓唐、梁一選到底,由選委會的投票決勝負。既然沒有初選,而中央期望唐、梁比理念、比政綱,可惜,迄今未見唐、梁二人如何去「比」,只在各說各話,而且都不完整,唐、梁之爭,使人有不覑邊際之感。不知道選委對此有什麼感受,但是市民憑兩人出席活動後的片言隻語,不可能判別誰較適合領導政府,治理香港。

近日,梁振英對這種悶局好像有點不耐煩,一再公開要求唐英年同場論政甚至辯論,並批評唐英年政務司長任內沒有政績,扶貧工作則愈扶愈貧等,大有「叫陣」意味。事實上,除了唐英年辭去政務司長職位,考慮參選特首之初,唐、梁二人曾在個別團體主辦的論壇同場論政之外,其後大小論壇,他們和民主派的何俊仁從未同場出現。這個情,無關安排困難,而是刻意為之,三人前後腳進場、離場,從不見面,場景實在十分奇怪。

唐英年對梁振英要求同場論政沒有正面回應,只說待各參選人政綱出籠後,可以更加高層次、深入理性辯論云云。其實,辯論政綱與出席論壇發表意見或建議並無衝突,可以有不同層次討論,另外,同場論政,反映參選人對問題認知、掌握有多透徹和深入,也考驗參選人駕馭議題的能力。中央所開列特首人選條件之中,包括要有管治能力,而互動辯論是特首管治能力的重要部分,所以,參選人有責任與其他參選人同場論政,讓選委和市民對其能力加深認識。

參選人同場論政  市民選委可審視能力高下

再說,參選人同場論政,是民主討論、民主進程的體現,今次若唐、梁互動建立起有意義參考模式,則對民主選舉文化是很好的積累。若說「畏於同場、怯於辯論」是今次選舉給普選特首樹立的典範,相信社會很難接受,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參選人,在市民和選委心目中的形象會大打折扣。

2007年曾蔭權與梁家傑競逐特首;馬力病逝,陳方安生與勞永樂爭逐代表民主派參加立法會補選;即使五區公投後曾蔭權與余若薇都有電視辯論,讓市民透過熒幕,看到他們的口才和能力,這些都是選舉文化的積累,已經成為民主進程的重要成分,不應該倒退,若有參選人開歷史倒車,則有負社會期待,即使因為特定因素勝選,也不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