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盧峯: 從希臘困境看財政預算



歐債危機這一陣子好像暫時平靜下來,市場信心稍為恢復,吸納風險資產如股票的意願也提升了,令歐美以至環球股市在一月份持續上升。然而,由債務危機引發的其他爭議不但沒有解決,還有越演越烈的迹象。最具火藥味的是德國建議歐盟派專員「接管」希臘財政大權的紛爭。希臘政府對這個有辱國體、有損主權的建議已斷然拒絕,根本不願跟德國或歐盟方面討論,其他歐盟國家包括德國的忠實夥伴法國也有異議,認為由歐盟控制希臘預算和財政政策是不合理、不民主及無效的做法。可是,拯救希臘及其他歐豬的錢都來自德國,德國人自然要求加強監管,杜絕「你請客我付錢」的情況。

這樣的爭議能否解決,如何解決對歐元區的政治經濟穩定有重大影響,當然值得關注。但希臘面對的困境,希臘作為主權國家面臨失去財政預算自主權的危機更值得我們深思。事實上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全球化衝擊下已沒有多少轉寰的空間,特別在貨幣政策上往往要跟隨強勢、強國貨幣走,即使付出重大經濟代價也要「打甩門牙帶血吞」。唯一有點主動權的是財政政策特別是透過財政預算紓緩外圍經濟衝擊,減輕人民的苦況。

但是,這點主動權不是天掉下來的,必須有嚴格的財政紀律,健全的財政政策及良好的財政狀況才能擁有,才能保得住。希臘長期「洗腳唔抹腳」,「先使未來錢」,以至債台高築要向歐盟及 IMF伸手,她的財政自主權自然岌岌可危。

香港不是希臘,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只怕比歐盟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優勝,今年預計財政盈餘超過五百億元,累積財政儲備更超過六千五百億元。但是,這樣的好景不是必然的,看似巨額的儲備也可以在短短兩、三年間蒸發掉一大半。不善忘的人都會記得回歸後樓市泡沫爆破,土地收入大打折扣令政府財政急劇惡化。從九八到○三年的五個財政年度中,有四個年度出現整體赤字;而只計算經常性開支的賬目更連續五年出現赤字。到○二○三年度,財赤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已高達百分之五,超越歐元區的警戒水平;而財政儲備則從回歸時超過四千億跌至二千億左右,只夠政府九個月的開支。換言之,幾年的經濟逆境就足以蒸發掉過半的財政儲備,令政府財政亮起警號,實在不應太高估特區政府的財政實力。

更重要的是過去兩、三年盈餘、儲備大增只是樓市泡沫、股市暢旺的結果,並不反映長期的趨勢。未來一、兩年樓市極可能出現調整,不管成交價、成交量都會萎縮。這不但直接影響政府的賣地及印花稅收入,連帶其他稅收都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即使不陷入衰退也會大幅放慢,政府隨時可能要投入額外開支紓解民困或支援企業,令經常性開支有上升壓力。因此,不管政府、政黨、議員或社會都不要被巨額盈餘及儲備冲昏頭腦,輕率提議增加經常性開支及公務員編制。一旦政府因庫房資金充裕而大肆擴張,又或為了爭取掌聲而輕率擴展服務,整個政府將很快變得又肥又腫,將來要再減肥瘦身不但困難重重,更將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