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星期三

蘇鑰機﹕香港新聞自由指數下跌



上周香港記者協 會公布了最新的2014年香港新聞自由指數,與早一年所得的結果有些變化,筆者也有參與制訂此項指數,發覺今年結果中值得注意之處頗多。調查分為公眾及新 聞工作者(記者)兩部分,指數的分數由0100,由10條問題組成,但各問題所佔比重不同。除了這10條問題外,記者的問卷也有其他相關問題。調查的詳 情可參閱記協及港大民研計劃的網站。

從附表可見,公眾對新聞自由指數的評分由去年的49.4微降至48.8,而記者的評分則由42明顯下跌至 38.9。在問卷中有一條問題:「對比一年前,你覺得香港新聞自由整體情况是改善了、倒退了還是無變化?」認為倒退了的市民佔51%,不變的佔35%,改 善的佔11%;記者組別的相應數字是90%7%2%。可見絕大多數香港記者表示新聞自由倒退了,過半數的市民也有同感。

在指數的10 細項中,市民表示新聞界的監察功能和立場多元化程度均惡化了,但大財團對新聞界的不良影響卻有些改善。市民評分最高的項目是監察功能,最低是傳媒老闆。而 記者就覺得很多方面的情况都有惡化,包括監察功能、立場多元化、特區政府、中央政府、傳媒老闆、記者人身安全。記者評分最高的項目也是監察功能(儘管有下 跌),最低是自我審查及傳媒老闆。

10個細項在指數所佔的比重不同,市民覺得最重要的3項是記者人身安全(37%)、傳媒自我審查 32%)、獲取資訊容易程度(31%)。記者卻認為前幾項因素是自我審查(64%)、特區政府(49%)、傳媒老闆(38%)、中央政府(36%)。看 來傳媒自我審查是普遍認同的憂慮,此外市民就較多着眼採訪工作情况,記者擔心的是政府和老闆這些政經權力來源。
如何理解新聞自由指數的高低 和滿意程度?借用香港電台做的「電視節目欣賞指數」作參考比較,過往的調查顯示,電視節目如能達到70分便可說很好,6069分也算不錯,低於60分就 欠佳。從常識判斷,學生在考試時達60分算及格,用較低標準也應最少有50分,這正是0100分的中位數。今次的新聞自由指數市民部分只有48.8分, 低於中位數,記者部分的分數更只有38.9分,可說處於頗低水平,兩個分數都未能令人滿意。

詢問記者的其他問題所得答案,特別令人關注。相 比一年前,七至九成的記者普遍覺得,襲擊記者的次數增加了,尤其襲擊是來自執法人員、親建制派發起的公眾活動參加者、不滿記者提問的受訪者。89%的記者 同意要訂定資訊自由法,以確保市民獲得政府和公共團體資訊的權利;83%不滿意特首及政府問責官員在回應傳媒查詢時的態度;71%同意香港政府是打壓新聞 自由的來源;60%認為香港政府操控傳媒報道新聞及資訊。

在過去一年,有些事件被認為有損香港的新聞自由,記協列出6宗來詢問記者行家的看 法。結果顯示,受訪者表示下列事件有損新聞自由:無綫新聞部刪改暗角「拳打卻踢」報道的旁白(90%);記者採訪佔領運動時遇襲(90%);《明報》前總 編輯劉進圖遇襲(88%);壹傳媒大樓入口在10月中被堵塞近兩星期,令派報受阻(82%);中央政府6月發表白皮書,被指破壞一國兩制(76%);節目 主持人李慧玲突然被商業電台辭退(40%)。

社會環境氣氛也急待改善

新聞自由指數下跌,一些相關方面情况惡化,當中有內部因素,也有來自外間影響,還有記者人身安全、個人所受壓力、傳媒機構受阻、人事重大爭議等,涉及的新聞機構也不少。在呈現很多負面數據的同時,稍感安慰的是市民和記者都對新聞界的監察功能仍有一定信心和期待。

近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中,香港排第70位,比一年前下滑了9位。這個結果和香港記協所得的調查結果走向脗合。新聞界是社會的探熱 針,它反映社會的「健康狀况」。港大民研計劃的最新「民情指數」見歷史新低,比一年前下跌了10多點,同樣反映了這個趨勢。香港的新聞自由情况固然令人憂 慮,整體社會環境氣氛也急待改善。希望大家在不同崗位共同努力,要成為解決問題的一部分,不要成為製造問題的一部分。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梁振英的「以鬥爭為綱」/文﹕蔡子強




繼在《施政報 告》中批《學苑》搞港獨,挑起學生反撲之後,過去兩個星期,梁振英繼續四處挑起矛盾,點起火頭,先在禮賓府與建制派的閉門會面中,把毛孟靜、陳家洛、陳健 民等逐一點名批評,呼籲建制派要以輿論壓力向他們施壓,之後又在公開場合,呼籲公眾在下次選擇中,要以手中選票把泛民逐出議會,「vote them out」。之前,還發生過梁振英不准問責官員出席民主黨黨慶事件。

很難想像,一位政府首腦會如此好鬥、口舌招尤、四面樹敵,不顧政治領袖風範,像在街市「撩交打」。有官場朋友便向我慨嘆,套用一句美國政治術語,梁振英真的十分「un-presidential」。

在政改方案提交上立法會在即,政府還差幾票的關鍵時候,不去拉攏各泛民議員合作,不去與人為善,反而反其道而行,四處點起火頭,這實在匪夷所思。究竟他還想政改方案通過否?

大家生活在香港,日常接觸到的人,有哪些支持港獨,有哪些勾結外國勢力,大家都心知肚明,為何要將一些原本只屬「茶杯裏的小風波」,而大張旗鼓,不成比例的誇大呢?
梁振英當然不是一介莽夫,他這樣做當然不是出於一時意氣。

愈對立愈「企硬」的中共思維

振英太過了解共產黨,知道他們對政治一向最神經過敏。所以,如果香港社會矛盾加劇,衝突升級,北京只會更加神經緊張,更加「企硬」,不容別人視自己為軟弱 可欺。舉個例,200350萬人上街,民意沸騰,對方來勢洶洶時,北京沒有撤換董建華,反而到了2005年社會氣氛較為緩和時,才出其不意的出手,讓董 建華腳痛下台。
 
如果把當前的社會分歧,再加鹽添醬,說成是港獨、外國勢力介入等尖銳矛盾,北京的神經只會更加繃緊,更沒有絲毫妥協的餘 地,視之為你死我活的鬥爭,更加不容對手得逞,只能在背後義無反顧的繼續力挺梁振英,而整個建制陣營也如此這般被縛上戰車。這就是「以鬥爭為綱」的一套政 治策略。

而偏偏又有個別年少氣盛者,沉不住氣,自動對號入座,自投羅網,例如在《城市論壇》中直言支持港獨,對梁振英來說那就更加正中下 懷,更可以向北京振振有辭的說港獨勢力猖獗,需要中央支持他「企硬」面對敵人。雖然,我們都知道,這些所謂猖獗的港獨勢力,最多也只是一小撮信口雌黃的 人,根本不成氣候。
 
四面樹敵反而變成八面威風

因此,本來四面樹敵是梁振英的最大問題,但如今卻弔詭地,反而成了他的最大功績,反被詮釋為在港獨、反中亂港、外部敵對勢力等強敵環伺下,梁為中央披甲上陣,惡戰連場,八面威風。

一個本來讓社會撕裂的人,就是如此這般,反而成了幫中央頂住各種敵人的忠臣,亦因此成功騎劫了中央的支持和硬挺。

每次梁振英挑釁,泛民、學生、社運團體都照例會反彈,嚴辭反駁,甚至把行動升級,但梁根本不會介意這些反應,這完全在他掌握之中,甚至正中下懷。

不曉治港,但卻通曉政治鬥爭

在台灣,李登輝曾批評民進黨:「曉得選舉,但卻不曉得治國」;在香港,梁振英何嘗不是「不曉治港,但卻通曉政治鬥爭」。

梁振英上任3年,樓價繼續升,買不起樓的,繼續買不起樓,什麼「港人港地」之類承諾,早已煙消雲散,民望低殘,政績欠奉,甚至歷史性的激發出數以十萬人堵路抗議,但他卻仍然可以安坐特首之位,中央至今仍然沒有動他分毫,梁振英的政治鬥爭手腕,不可謂不讓人眼界大開。

泛民、學生,以及社運人士,相信也要換個腦袋,來與這個對手周旋了,否則,只會正中他下懷。
如,在佔領運動期間,多方曾屢次呼籲學生該早日撤離,並分析可進可退,才能為梁振英帶來最大威脅,否則拖至荼蘼,遭清場收尾,只會讓他向中央邀功,助長政 權裏鷹派的聲音。結果,運動真的拖至清場,而張德江在兩會期間,更稱讚特區政府和警隊處理佔領運動的手法,堪稱全世界處理同類問題中的「典範」。一個本來 意圖打擊梁振英的運動,最後竟反過來為他在中央眼中增添了分數,鞏固了他的權位,這是運動組織者不能不反思的。

毛澤東當年的政治鬥爭伎倆

後,我想提提大家毛澤東的往事。這位中共史上最懂得搞政治鬥爭的梟雄,大躍進之後失勢,為了東山再起,重奪政權,藉着中蘇分裂的局勢,把黨內本來與劉少奇 和鄧小平純屬政策上的分歧,說成是修正主義、資本主義復辟、你死我活的階級矛盾和鬥爭、劉少奇是「中共黨內的赫魯曉夫(蘇共總書記)」,總之是有幾誇張就 說得有幾誇張。

在說成是這樣關乎共產主義存亡、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之後,每個人別無選擇,都只能被迫歸邊,哪還有人敢為劉、鄧等仗義執言,說半句公道話,只能無奈的加入批鬥他們的行列,毛澤東的狡計也從而得逞。

當年是「蘇聯修正主義潛伏」,今天是「外國勢力顛覆」;昔日是「資本主義復辟」,今天則是「港獨勢力猖獗」。搞鬥爭「鬥垮鬥臭」的幌子和花樣,原來都只是新瓶舊酒而已。
都說文化大革命是中國的「左禍」,但我們真的有從歷史汲取到教訓嗎?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明報社評﹕亞視不獲續牌自取其咎 一台獨大損害公眾利益



香港擁有超過一 個免費電視台的時代謝幕,行政會議昨宣布不會向亞洲電視發出續牌許可,700萬巿民收看免費電視節目的選擇,在未來一段時間只剩下一個。香港從1967 無綫電視成立、麗的電視於1973年轉為免費電視台,42年裏的大氣電波同時容納至少兩間免費電視台。1975年佳藝電視建台,香港進入3間免費電視台時 代;1978年佳藝電視結束,無綫與麗的/亞視的兩台形態持續至今。特區政府不向亞視發牌之後的公共電視政策如何走向,是無綫電視一台獨大抑或引入更多參 與者,不但關乎巿民餘暇生活,更關係到社會的多元特質能否持續。

亞視管理層難辭其咎
幸員工專業堅持運作

從麗的電視到亞洲電視,57年間由 璀璨到今天的黯然;麗的與亞視的視迷,回首昔日「陣陣熱風昏昏吹」短兵相接的收視戰,總體雖不及無綫,節目卻贏來口碑,為巿民帶來豐富多彩的餘閒生活。到 了近年,亞視負面新聞接二連三,江澤民「死訊」、拖欠薪金、欠繳牌費等,亞視管理層對此難辭其咎,未能克盡責任,浪費屬於公眾的大氣電波則須予以譴責。猶 幸亞視工作人員默默付出,在為薪金發愁的惡劣經濟氛圍,竭力維持電視台運作。可以說,行政會議不予亞視續牌的決定,與亞視員工的表現無直接關係;我們希望 600員工找到新工作,繼續在電視領域發揮他們的專業精神。

特區政府在這次事件有着不可推卸的行政和道義責任,儘管商務及經濟局長蘇錦樑在 昨日的記者會表示,行政會議給予亞視很多時間,不想再拖下去。但是,特區政府在漫長的過程,更多時候像是袖手旁觀,以「不介入」為名,坐看亞視在波濤載浮 載沉。根據蘇錦樑的說法,政府一直讓亞視管理層尋找買家,事實是傳說中「買家」一次又一次令人期待落空。特區政府沒有及時介入,員工孤立無援,最終失去工 作,令人質疑政府在這次電視台風雲是否盡到責任。

亞視已矣,未來香港經由大氣電波傳送的免費電視台只餘下無綫電視,巿民選擇權大為削弱,令 人擔憂缺少競爭之下,香港的電視廣播何去何從。視迷對亞視懷憶的是七八十年代與無綫的收視戰,這是香港電視史的黃金時代,不少當今蜚聲影壇的導演演員出身 電視台,這便是競爭的亮點——若無競爭,電視台無必要聘請優秀幕前幕後人員或傾力訓練新秀,水平因而下降,公眾利益棄如敝屐,視迷眼福無從說起。政府昨日 表示會成立跨部門小組,處理過渡期間的電視廣播,減少負面影響,人們對此翹首以待。

一台獨大欠缺競爭
翹首以待政府角色

視是普羅大眾的娛樂來源,它費用低廉老幼咸宜,它精神食糧深入民心,儘管互聯網等資訊載體日新月異,在年輕一代之間廣受歡迎,可是電視由於容易接觸,仍是 不可或缺。然而從這次事件看到,特區政府並無良策處理類似的電視台危機,容讓質素堪議的節目充斥大氣電波。誠然,電視節目管理頗為敏感,多一分有控制輿論 之嫌,少一分則易變「無王管」,對此政府須有嶄新思維,應付各式各樣新問題,包括處理外地投資人士的責任誰屬,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外,過去兩天亞視「收購」之說峰迴路轉,亞視新聞部前晚(周二)報道大股東黃炳及主要投資者王征接受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的「主要條件」,把亞視控股權轉讓 予港視後,到翌日清晨王維基予以否認。在這10多小時之間,香港一家主要電視台的「收購」情况如陷迷霧,社會公眾與傳媒無法得到進一步信息,難以確證。如 此情况實是匪夷所思,特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要求有關人等提出說法,釐清各種揣測。